分类:诗名大全时间:2023-05-10 13:12作者:未知编辑:猜谜语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洵简介,以及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苏洵(公元1009-1066) 北宋散文家。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合称"三苏",均被列入"唐宋八大家"。字明允,号老泉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,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,学业大进。仁宗嘉□元年(1056),他带领苏轼、苏辙到汴京,谒翰林学士欧阳修。欧阳修很赞赏他的《权书》、《衡论》、《几策》等文章,认为可与贾谊、刘向相媲美,于是向朝廷推荐。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,文名因而大盛。嘉□三年,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,他推托有病,不肯应诏。嘉□五年,任为秘书省校书郎。后与陈州项城(今属河南)县令姚□同修礼书《太常因革礼》。书成不久,即去世,追赠光禄寺丞。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。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"言当世之要",是为了"施之
北宋嘉祐初年(1056年),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,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。欧阳修很赞赏他的《伍毕举衡论》、《权书》、《几策》等文章,认为可与刘向、贾谊相媲美,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。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,苏洵文名因而大盛。在京期间,熟悉了保聪禅师,“予在京师苏洵简介,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,及至蜀,闻其自京师归,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,凡若啊年,而所居圆觉院大治。”
织梦内容治理系统
北宋嘉祐二年(1057年),二子同榜应试及第,轰动京师。 织梦内容治理系统
北宋嘉祐三年(1058年),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,苏洵推托有病,不肯去应诏。 织梦好,好织梦
北宋嘉祐四年(1059年),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,东出三峡,走水路进京,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,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,写有《题仙都腔碧观》诗凭吊这个仙人。
dedecms.com
北宋嘉祐五年(1060年),经韩琦推荐,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,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,后与陈州(今河南)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《太常因革礼》。
织梦内容治理系统
北宋嘉祐六年(1061年),七月,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,霸州文安县主簿,是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,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,未行提点利州路刑狱,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。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。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,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。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。
织梦内容治理系统
北宋志平三年(1066年)苏洵简介,三月,《太常数升因革礼》编撰完成。苏洵所著《易传》尚未完成即病重,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《易传》。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,时年58岁。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,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,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,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,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。
织梦内容治理系统
苏洵简介
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,是北宋闻名词人苏轼的父亲,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苏洵简介。
苏洵像
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,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。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,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。
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,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,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,但是并不喜好读书,一直是留恋于玩乐之中,后来苏洵的妻子和母亲先后去世,苏洵开始熟悉到人生的短暂,认为要抓紧时间学习。
苏洵在寻常的散漫学习中也写过一些文章,在二十七岁的时候,他打算开始认真读书。他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旧稿,读过以后,觉得自己写的太差劲了,就将这些稿件全都烧了。烧了稿件以后,他投入到了学习中。
虽然在二十七岁以薯大毁前他学习不认真,但是他一学习起来是非常认真的,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他的认真程度。他的妻子见到他因为读书而没有吃早餐,就将一些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书桌上,放下后就走了。
而苏洵却将砚台里的墨汁当成了白糖,用粽子在墨汁里蘸起来,直到他的妻子再回来的时候,才发现苏洵的嘴上满是墨汁。从这个故事重可以发现,苏洵读书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。
苏洵后来果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,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,苏洵简介告诉人们,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,就会有一番作为,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。
苏洵苏轼苏辙
苏洵是北宋闻名的文学家,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称有名的人物,他们父子三人合称“三苏”。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,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,在政治、、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。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。
苏洵苏轼苏辙像
苏洵,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,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,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,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。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,但考试都落榜了,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,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仿斗试。
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承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,而是自己自学成才,想读什么就读什么,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。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,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。
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,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崎岖。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,地方成绩显著,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,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。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、尖锐,矛头直指皇帝,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,不准时上早朝,不服从大臣的意见,却服从一些妇孺的话。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 *** ,众多臣子议论纷纷。苏辙的才能在元v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。
苏轼苏洵苏辙合称
苏洵、苏轼、苏辙被称之为“三苏”
“三苏”石像
苏洵苏轼、苏辙不仅是“三苏”,数备这三位还都是“唐宋八大家”,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,可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的有多么的厉害。都是姓“苏”那么这三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?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呢?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,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,苏轼是苏辙的哥哥,“三苏”就是一家子。
“三苏”这个称呼是在宋朝开始的,有个名叫王辟之的人,写了一部《渑水燕谈录》。在这本书中的卷四里有个“才识条”说:“苏氏文章擅天下,目其文曰‘三苏’,盖洵为老苏,轼为大苏,辙为小苏也。”这就开始有了“三苏”。
“三苏”中的苏洵的文章写的很有气魄,他的代表作《六国论》。苏轼是一个在多方面都很精彩的人,他比较出名的作品有《题西林壁》、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这一些。苏轼还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,他的散文也是很厉害的,可以说是代表了北宋文学一个巅峰的成就。苏辙是个散文家,有人这么称赞过苏澈的文章:“汪洋澹泊。深醇温粹,似其为人。”苏澈的风格和苏轼是比较相近的。
苏洵、苏轼、苏辙有了“三苏”这一个简洁明了的称呼,可以让更多人不费劲的记住了他们,还可以表明他们之间是有某种关系的。“三苏”中假如有一个人的名声出来了,那么其他两个也是受益的,还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进步。从后世来看,苏轼的成就是“三苏”中最大的。
苏洵的儿子
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苏家三父子的名号的,一家竟出了三位大家,古往今来,这样的情形倒是少见得很,苏洵的儿子,也都是北宋闻名诗人,名气甚至直逼自己的父亲,下面我们就来熟悉熟悉这两位名人。
苏家三父子像
大儿子苏轼的出生,对于刚刚做父亲的苏洵来说,真的是十分的欣喜,当即发挥自己多年的才学,为儿子起名为“轼”。这是有格外的寓意的,因为家姓苏,意思就是告诫自己的儿子,无论什么时候,都不能因为只在乎外表的浅显,要了解内在最为深刻的一切,不管将来在哪个方面有发展,也不能忘记初衷。
没过几年,二儿子苏辙也降世了,经过了几年的时间,苏洵经历的又丰富了一些,此时,他期望的不再是做成功的人,而是多了些桃园思想,更多的是期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平平安安的度日,生活平淡就好,不要因为太过显眼而无故的为自己惹麻烦。
的确,苏洵的儿子都没有辜负自己父亲的期望,年纪不大,便已能凭赋作诗,苏洵最大的乐趣,就是闲时与他的孩子共同吟诗品句,他的志向不在为官上,但却从未阻碍自己的孩子步入仕途,一切都是遵循孩子自己的想法。
可以这么说,作为一个学者,苏洵是一名好的诗人,同样,作为一位父亲,苏洵更是尽职尽责,将毕生的经验全部教授出去,才得以让作为后代人的我们,读到更加绚丽的诗篇。
苏洵作品
苏洵,便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苏轼父亲,他与其两个儿子,苏轼,苏辙,被人称为是“三苏”。对于苏洵作品,我们可以张口就来,比如说《六国论》,这都是我们在学校的精读文章,苏洵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,可见,苏洵对我国文化的重大影响。
苏洵作品图
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,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。比如学生课本当中的《六国论》,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出苏洵的豪放,大气,不拘小节。能写出如此著作的人,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,确实,苏洵在年少的时候,游玩在各个有趣的地方,见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,所以,才具有如此宽阔的胸襟。
苏洵看待问题会看它的两面性,比如,他在讲解秦国统一的作品中,除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外,在当时北宋的状况中可以看出,苏洵在暗示当朝皇帝,不要像那六个国家一样,向强国妥协外交政策,否则,下一个被灭的国家就是宋朝。
在看了苏洵作品之后,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,苏洵在写文章时的那种豪情。他的儿子苏辙深受他的影响,都尊崇儒家的思想,以和为贵。但是,从苏洵的散文中作品,我们看不到苏洵的那种安静气息,只看得到他的豪迈与仗义。
苏洵除了在我们了解的散文上有贡献,其实,在谱学上的贡献也十分大的,他与挚友欧阳修共同创立了“欧苏谱例”。由苏洵创造的苏氏谱例,在现代也会是比较实用的,在很多地方,很多人都按照苏氏谱例编写自家的族谱。由此可见,苏洵与其作品对我国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。
苏洵书法
提起苏洵,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有名的散文家,但是,很少有人知道,苏洵也是很厉害的书法家,现在网上有许多苏洵散文的手写图片,通过字体我们可以看出,苏洵是个豪情万丈,对朋友仗义,对家人体贴的才子。
苏洵书法图
现在流传下来的苏洵书法所剩无几,有很多收藏家想要收藏苏洵的书法,但是,流传到现在的书法也就那么几张,所以,很多收藏家感到遗憾。苏洵的书法,苍劲有力,而且,笔锋之间还带有一种潇洒,不受拘束,向往自由的感觉,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。
从小苏洵就比较贪玩,对于读书写字也不能说是一窍不通,反正就是不喜欢学习,以为靠着自己的小智慧,就足够用了。但是,跟他一起长大的朋友们,个个都是创作高手,只有苏洵,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。尽管这样,苏洵并没有感觉自己比同龄人差,直到有一天,他看过先人的功德之后,便开始了努力学习。
在此之前,苏洵从不为家里的事情烦恼,家里有父亲照料,孩子有妻子照顾,所以,苏洵一出门有时候就是半年。他不喜欢拘束感,否则,他怎么可能会拒绝仁宗邀请他参加的考试呢?
苏洵书法也是在二十七八岁之后,才开始有长进的。作为孩子的榜样,他当然要事事做到最好,否则,怎么去叫自己的孩子努力。在他改变自己,为孩子做了一个好示范之后,他的儿子也变得努力读书,最后,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苏家人。
苏洵(1009年5月22日—1066年5月21日),字返颂明允,自号老泉,汉族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眉山)人。北宋文学家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,世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
苏洵擅长于散文,尤其擅长政论,议论明畅,笔势雄健,著有《嘉祐集》二十卷,及《谥法》三卷,均与《宋史本传》并传于世。
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,论据有力,语言锋利,纵横恣肆,具有雄辩的说服力。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,而又富于变化。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、纡徐宛转见长。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、凝炼隽永;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,尤善作芹含形象生动的妙喻。
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,言必中时之过,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;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峻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,淡化笔势,改变文章节奏,缓和文章语气,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,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。
扩展资料
苏洵作诗不多,擅写五嫌世笑古,质朴苍劲。宋人叶梦得评其诗“精深有味,语不徒发,正类其文”(《石林诗话》)。其《欧阳永叔白兔》《忆山送人》《颜书》《答二任》《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》等都不失为佳作,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。
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,原版本大都散佚,今存的有北宋刊: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》残卷。通行本有《嘉祐集》《15卷、《四部丛刊》影宋钞本。
苏洵文章的语言,字字珠玑,句句珍宝,既古朴凝练,又生动形象,妙语连篇,内涵丰富,读了使人回味无穷。苏洵论文,见解亦精辟。
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,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,影响巨大,时至今日仍旧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。
参考资料百度百科-苏洵
苏洵是北宋文学家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,世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唐宋八大家苏洵简介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苏洵生活于佛、道发展兴盛的北宋前期,受时代潮流及出生环境的影响,苏洵也有一些佛、道观念。苏洵信仰佛道,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佛寺,交道士僧人,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;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,苏洵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《庄子》,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,灵验故事,宫观胜境等,其政轿陪治思想从渊源、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。苏洵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,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。
苏轼在《子由生日,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》一诗中写道:君少与我师皇坟,旁资老聘释迦文。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庆历年间在家以父为师时的事情,可见苏洵对道释经籍是有所研读的,不仅如此,还让儿子也一起读。苏轼曾提到双亲笃信佛教: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赠中大夫讳洵,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,皆性仁行廉,崇信三宝。捐馆之日,追述遗意,舍所爱作佛事,虽力有所此,而志则无尽。至于对道教的信奉,苏洵自己有记载:洵尝于天圣庚午(即1030年)重九日玉局观无碍子肆中见一画像,笔法清奇。云乃张仙也,有祷必应。因解玉环易之。苏洵十九岁娶眉山大户程氏之女为妻,到二十三岁(即天圣庚午)还未有子嗣,因此在游成都玉局观见到被称为以祈嗣的张仙画像,就购置回家。祈曰闭烂蠢:某等不德所召,艰于嗣息,堇皈遗教,瞻奉尊彦。夫妇行四拜礼,诣香案上香,献酒。读祝再四拜。苏洵的佛道信仰主要体现在游览佛道的名胜古迹,接交道士、僧人。
苏洵少不喜学,由于父亲健在,没有养家之累,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,走了不少地方。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,一次经水路,一次经陆路,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。
苏洵游过的`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、成都的玉局观、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、虔州的天竺寺、丰都的仙都观等。
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,其《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》诗中云:
少年喜奇迹,落拓鞍马间。纵目视天下,爱此宇宙宽。岷峨最先见,晴光压西川。
曾枣庄先生认为此岷、峨即是青城山和峨眉山,还说苏洵游青城、峨眉可能不历滚止一次。青城山和峨眉山分别是道教和佛教的胜地,苏洵前去游历,除了自然风景外,一定还拜访了山中的寺、观和道士、僧人。
庆历年间,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,不中,便南游嵩洛庐山,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,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。《忆山送人》诗中具体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:次入二林寺,遂获高僧言。问以绝胜境,导我同跻攀。逾月不厌倦,岩谷行欲殚。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,并获高僧言这件事,苏轼、苏辙都有记载。苏辙云:辙幼侍先君,闻尝游庐山,过圆通(寺),见讷禅师,留连久之。元丰五年,以谪居高安,景福顺公不远百里,惠然来访。自言昔从纳于圆通,逮与先君游。岁月迁谢,今三十六年矣。二公皆吾里人,讷之经去已十一年。从庐山下来,苏洵又南游虔州(今江西赣州),在虔州,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,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。大概在皇初年,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,苏轼在《张白云诗跋》中说:张俞,少愚,西蜀隐君子也。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《东都事略》中有传,张俞,字少愚,少嗜书,好为诗,俞为人不妄忧喜,性淳情澹,有超然远俗之志。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,卒不起,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。按青城山白云溪是闻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,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,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殊爱好的原因,苏洵与他交游,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。嘉祐初,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,在京期间,熟悉了保聪禅师,予在京师,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,及至蜀,闻其自京师归,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,凡若干年,而所居圆觉院大治。
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,东出三峡,走水路进京,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,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,写有《题仙都观》诗凭吊这个仙人。
苏洵与道士、僧人、隐士的交往,游历的道观佛寺,就其文集及儿子文集中有记载的,大致就是这样了。
关于苏洵简介和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