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诗名大全时间:2023-05-09 13:10作者:未知编辑:猜谜语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泛胜之书,以及泛胜之书的作者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从先秦到汉末有农书一共是9家,114篇。其中有《神农》20篇,《野老》17篇,《宰氏》17篇,《董安国》16篇,《尹都尉》14篇,《赵氏》肇事5篇,《氾胜之》18篇,《王氏》6篇,《蔡癸李橡》1篇。
“氾胜之十八篇”即《氾胜之书》,此书在《隋书·经籍志》及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和宋代郑樵的《通志》中都有著录,以后失传,只有《齐民要术》《太平御览》等北宋以前的古书摘录了此书中的内容,因此,被部分地保留下来。经19世纪前半期洪颐煊、宋葆淳、马国翰,20世纪50年代石声汉、万国鼎等先生的辑集之后,得到了约3700字,这就是今天见到的《氾胜之书》。
现存《氾胜之书》主要包括耕作总原则,耕作的详细方法,12种作物的栽培方法,诸如选种、播种、栽培、收藏等各个细节。此处,还有溲种和区种两项新内容。
《氾胜之书》说:“凡耕之本,在于趣时,和土,务粪泽,早锄早获。”
“耕之本”即耕作的基本法则。“趣时”,即不误农时,要求选择最佳的耕作时期,这个要求贯穿于耕作栽培的每个环节。以耕为例,氾胜之非常强调“耕得其时”,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他还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得时与失时的利害关系。所谓“耕得其时”,必须以土壤和气候条件为依据,以抢墒为目的。《氾胜之书》在强调“慎无旱耕”的同时,再三提到“有雨即耕”。为了做到耕得其时,《氾胜之书》不仅采用了传统的物候方法,还创造了土壤测量的方法,这种方法即在立春前,用一根长1.2尺的木棒,将其中1尺埋入土中,地面上露出0.2尺,立春以后,土壤松散,将露在地面上的0.2尺埋没,此时可将地里的树根、草根拔掉。这就把耕得其时建立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,比单纯的物候方法又进了一步。
为了趣时,《氾胜之书》依据土壤和气候(特殊是雨水)对每种作物的播种期都有较明确规定。“和土”,即利用耕、锄、平摩、蔺践等方法,消灭土块,使“强土而弱之”、“弱土而强之”,以保持土壤松软细密。“务粪泽”,即施肥和浇灌,保持土壤的肥沃与水分。《氾胜之书》记载了基肥、种肥和追肥3种施肥方法。基肥结合整地起到“和土”的作用,主要用之于■、芋、瓠等作物;另外,耕田之前枝晌,所生之草,翻耕在土中。这种绿肥实际上也起着基肥的作用,所谓“草秽烂,皆成良田”。种肥结合播种,可起到防虫、御旱、忍寒的作用,主要用于禾麦等粮食作物。溲种实际上也是使用种肥的方法。追肥则是结合田间治理,以促进作物生长,主要用于种麻。这是中国文献上有关追肥的最早记载。肥料的种类主要有动物粪便,如蚕屎、羊屎、人粪尿、绿肥等等,对于用肥量也有记载。
在浇灌方面,《氾胜之书》记述了作物的浇灌次数和用水量,特殊值得提出的是水温调节法和地下浇灌法。水温调节法,主要用于种稻,即水稻生长初期,对水的温度要求较高,可将稻田的出水口和进水口,安排在田边的同一侧,使水在田的一边直线穿过,整田的水流动不大,保持原有水温。夏至后,水温过高不利水稻生长,可将出水口和进水口错开,水流斜穿过田面,田中的水换动较大,从而相对地降低水温。另外,用井水浇麻,可以将汲起的井水在太阳下晒一晒,以提高水温。地下浇灌法主要用于种瓜,方法是将一口容积为三斗的瓦瓮埋在四棵瓜苗中间,瓮口与地面平,瓮中盛满水,然后用瓦盖住瓮口,水减少了又添加,常常保持瓮中水满。这种方法通过瓮的渗透作用,可使作物得到均匀的水分供应,减少地面蒸发,提高水的利用率,特殊适用于干旱的北方。浇灌的目的在于保墒,而合理的耕作方法也具有同样的作用,“趣时”“和土”就具有这个意义,“早锄”也不例外。“早锄”的目的,一是消灭杂草,二是防止天然蒸发。锄还与间苗、培土结合起来,具有多方面的作用。因此,《氾胜之书》中非常重视锄,要求早锄、多锄、锄小、锄了。锄的方法有锄、耧、蔺、曳、拔、铲、刈(yì)等。
“早获”,可以避免落粒、防止发芽、减少不利天气造成的损失。《氾胜之书》中详细论述了收获大豆、禾、麻、瓠等的方法。指出当豆荚已变黑,而豆茎仍旧呈青色的时候就该收获;假如等到豆粒要掉落的时候才收,就要受损失。所以说,大豆是在谷场上成熟的。收禾也一样,只要有一半熟了,或者是芒已张开,叶已发黄,就应很快收割,苴麻(雌株大麻)和瓠在初霜的时候就该收,而■麻(雄株大麻)则在穗上花粉放散如灰末时就要拔起来。
《氾胜之书》列有12种作物猛扰锋的栽培技术。这12种作物中,粮食有黍、谷、宿麦(冬小麦)、旋麦(春小麦)、水稻、小豆、大豆;油料有苴麻和荏(油苏子);纤维有■麻和桑树;蔬菜有瓜、瓠、芋等。每种作物都记载了详细的栽培方法,这些技术又都贯彻了“趣时,和土、务粪泽、早锄、早获”的原则。如《氾胜之书》对于作物的播种期、播种量、播种方法、播种密度、播种深度、覆土厚度等都依据作物种类、土壤肥瘠和气候条件(主要是雨水)等作了明确的规定。此外,还提出了麦、禾、瓠的选种方法,禾、黍的防霜露方法,瓠的嫁接方法等。《氾胜之书》中提出的选种标准就是“大”。认为大种结大果,以瓠为例,假如以容纳一斗的瓠为种,可收到容纳一石的瓠;以容纳一石瓠为种,可收到容纳十石的瓠。因此,选种必须求大。为了求得大种,《氾胜之书》提出了利用嫁接,以求结出特殊大的瓠的技术,即种瓠子10颗,在长到2尺多时,便用布和泥把这10颗捆在一起,使其合为一茎,留下强茎,其余掐去,引蔓藤结瓠,初生的3个瓠去掉,留第四、五、六三个就够了,再用马鞭打掉蔓心,不让它再向前生长,以免果实结多了变小了。至于收麦种、禾种,《氾胜之书》则提出穗选法,即在禾麦成熟之后,选择穗又大又强,或又高又大的为种。这是中国文献上关于穗选法的最早记载。禾、黍防霜露法,即在打霜下露时节,天亮之前,用一根绳两人相向各执一端,拉去禾黍上的霜露,以避免霜露危害。
《氾胜之书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。区种法,又叫区田法,其基本原理就是“深挖作区”,在区内集中使用人力物力,加强治理,合理密植,保证充分供给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肥水条件,发挥作物最大的生产能力,提高单位面积产量,同时扩大耕地面积,把耕地扩展到不易开垦的山丘坡地。《氾胜之书》先用一亩地为标准对区田法作了一般性的介绍,然后又根据作物的种类和土地的肥瘠对区田作了详细的说明。区深和区间距离一般为一尺。但区深往往因作物而异,从0.5尺到3尺不等,大致上植株大而蔓长根深,或是块根作物要求深,植株较小的须根作物要求则相对浅些。区间距离则因土地而异,从0.9尺至3尺不等,土地肥则小些,瘠则大些,与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联系。溲种法即将兽骨骨汁、缲蛹汁、蚕粪、兽粪、附子、水或雪汁,按一定比例,和成稠粥状,用以淘洗种子,经过淘洗的种子看上去像麦饭粒,然后再播种。氾胜之认为,溲种可以防虫、抗旱、施肥,保证丰收。实验表明溲种可以起到种肥的作用,以供给幼苗期根系生长所急需的养分,促进根系发达,提高抗旱能力。
氾胜之致力于农业推广和农学研究,他写作的农书在汉朝就享有盛誉。东汉经师,如郑玄在注经时,就一再引用《氾胜之书》。例如《周礼·地官·草人》注:“土化之法,化之使美,若氾胜之术也。”又《礼记·月令》有孟春之月“草木萌动”注:“农书曰:土长冒橛,陈根可拔,耕者急发。”孔颖达《礼记正义》说:“郑所引农书,先师以为氾胜之书也。”所以唐贾公彦《周礼疏》说:“汉时农书有数家,氾胜为上。”
《氾胜之书》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载的9家114篇,除该书以外,其他都早已失传。今之所存先秦农学典籍只有被列入杂家的《吕氏春秋》中的《上农》、《任地》、《辨土》、《审时》四篇农学论文。
《氾胜之书》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技术,对传统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《齐民要术》直接引用前人的著述,以《氾胜之书》为最多。此外,该书所记载的一些农业技术,也为后来的农书所继续和发展。如《四民月令·正月》就继续了此书中■橛木测土壤定春耕的方法;又《齐民要术》不仅摘录了很多关于区种法的文字,还记载了西兖州刺史刘仁之进行区田试验,取得好收成的事例,以证明“顷不比亩善”的观点。的确,在《氾胜之书》的影响下,历史上做过区田试验的人很多,有的还写下了实验报告和论著,据王毓瑚《中国农学书录》的统计,在汜书之后,有关区田的著作有13种之多,曾有人将这些书辑为《区种五种》和《区种十种》出版。区田法的影响还不止于此,金代曾以行政力量,在黄河流域推行。明清时代也有不少人倡议实行。现代陕西、山东等地所采用的“掏钵种”或“窝种”,其原理与区田法是一致的。《氾胜之书》所提出的耕作总原则对于北方旱作农业仍起着指导作用。
《氾胜之书》不仅提出了耕作的总原理和详细的耕作技术,还列举了十几种作物详细的栽培方法,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的基础,而且其写作体例也成了中国传统综合性农书的重要范本。从《齐民要术》到《农桑辑要》《王祯农书》,再到《农政全书》《授时通考》莫不如此,凡此种种足以证实氾胜之对中国农学的贡献。
氾胜之在指导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慧渗基础上,氾胜之根据农夫的实践经验,编写《氾胜之十八篇》,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,后世通称为《氾胜之书》。类似洞亏这样古老的农书,在世界上只有非洲迦太基农学家多古的28篇农业著作和欧洲罗马农学家老迦图的《农业志》,可见《氾胜之书》实是世界前颤脊上最古老的农学著作。
氾胜之书读fan。
拼音:fán shèng zhī shū。
基本释义:西汉晚期的橡败顷一部重要农学著作,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。
《氾胜之书》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,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。《汉书‧艺文志》著录作“《氾胜之》十八篇”,《氾胜之书》是后世的通称。《氾胜之书》与《齐民要术》、《农书》、《农政全书》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。
泛胜之书的简介:
《氾胜之书》首次记载了“区田”技术。这是一种园艺式的精耕细作高产的耕作技术。“区田法”把耕地分为上、中、下农区三枯前种类型,通过深耕、梁陆勤浇、精管,使农作物获得高产。
《氾胜之书》还总结了冬麦、春麦、大豆、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;此外,书中还有关于嫁接法、轮作、间作、混作等方面的记载。
氾胜之是山东曹县人,在汉成帝在位的时候,曾经当过议郎官职;又在京城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指导过农业生产,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当时对农业生产有爱好的人,都乐于向氾胜之请教。后来他升为御史,足迹踏遍全国。他在这些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,是后来撰写农书的基础。
氾胜之具有突出的重颤差农思想。他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,因此,他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。他曾经表彰一名卫尉勤于蚕法,是“忠国爱民之至”。可见他把推广先进农业科技,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“忠国爱民”的高度。《氾胜之书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写成的。该书是氾胜之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,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早慧本原则、播种日期的选择、种子处理、个别作物的栽培、收获、留种和贮藏技术、区种法等。
《氾胜之书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具体。这些作物有禾、黍、麦、稻、稗、大豆、小豆、枲、麻、瓜、瓠、芋、桑等13种。区种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此外,书中提到的溲种法、耕田法、种麦法、种瓜法、种瓠法、穗选法、调节稻田水温法、桑苗截乾法等,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。茄睁皮
氾胜之书的“氾”读fán。
氾有两个读音,fán和fàn。
氾:fàn,本义:同“泛”。
氾:fán,衍义:古地名。如:南氾(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)、东氾(在今河南省中牟县)。衍义:又用作姓。
相关介绍
《氾胜之书》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,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。《汉书‧艺文志》著录作“氾胜之十八篇”,《氾胜之书》是后世的通称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纯桐旅经验,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。
先秦诸书中多做凳含有农学篇章,氾胜之书总结了当时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,记述了耕作原则轮镇、作物栽培技术和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,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,产生了深远影响,由此而著名于世。
关于泛胜之书和泛胜之书的作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?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